最新消息

  有善必錄   史料珍貴

  同善堂徵信錄盛載百年慈善

  同善堂徵信錄是該堂有關慈善收支及公益情況的報告書,每年由同善堂值理會編印,概要匯總歷年慈善公益的具體活動,向社會各界熱心公益的善長仁者及機構,公開所有慈善賬目及經費使用情況。

  其用意有三:一是匯報每年開展慈善公益活動的具體內容及取得的社會成效;二是接受各界仁人善長及華人社會的監督和指導,徵信於社會民眾;三是為善最樂的慈善公益事業,“務期實在而可徵,同氣相求,勿執一端而自信,天下以同文為共見”,有善必錄,“無徵弗從”。

  從同善堂徵信錄文本內容看,涉及同善堂慈善救濟公益活動的主要方面,更像是同善堂的“概述”或“簡誌”,其所錄諸多具體史實鮮見或不見於其他文獻或金石碑刻匾聯記載,故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是載錄同善堂慈善公益事業發展的權威文獻。

 

一九三四年甲戍年澳門同善堂徵信錄

 

同善堂的贈醫施藥服務

 

蓮峰廟茶亭維修支出明細

 

同善堂的派棉被服務

 

同善堂過去每年均有春秋二祭儀式,以祝願長生祿位善長長壽安 康。同善堂徵信錄內亦有詳細記載春秋二祭等支出明細。圖為供奉 在同善堂二樓的長生祿位櫃。

 

  有的放矢   因需施救

  同善堂的慈善公益傳統有其特定的內涵。簡而言之,團結和凝聚華人社會力量,整合和利用華人民間資源,開源節流,量入為出,動員組織全民辦慈善,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大限度地為社群提供急需的救助。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弘揚中華慈善文化魅力,是創建同善堂的初衷,歷屆值理會的既定奮鬥目標,更是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始終持之以恆、一以貫之予以實踐的優良慈善傳統。

  遵循華人風俗文化

  同善堂徵信錄以其特有的載體形式,着力從不同的側面凸顯和延續了其慈善傳統的一脈相承關係。如在倡建同善堂的總例和不同歷史時期制訂的補充規章中,強調遵循華人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開展慈善救濟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同善堂的組織和領導者,更是始終主要依靠華人社群,因應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需要,有的放矢,因需施救,開展相應的慈善公益活動,提供急需的各種救助,雪中送炭。如在本堂延醫贈醫、上門贈診、派施藥劑丸散、施藥材、施棺木、施衣施粥、施薑醋、施甘露茶、設水陸超幽及神誕禡費用以及延聘西醫接生等慈善公益,均因應華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救助需要而次第展開,賦予同善堂傳統新的內涵。

庚寅年澳門同善堂藥局徵信錄

施棺木存據,徵信錄詳細列明每年發放施棺木開支明細。

 

同善堂贈醫贈藥單,徵信錄詳細列明每年贈醫施藥開支明細。

 

  彰顯華人社會眞善美

  同善堂的服務宗旨是“同心濟世,善氣迎人”,而其慈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為同襄善舉、扶危濟困、博施濟眾、作善降祥、普世廣澤、服務社會六大方面。其核心是秉持善助眾生、善在益人、為善最樂的中華慈善文化傳統,積極開展全民的慈善救濟與社會公益事業,傳遞華人社會同氣相求、善與人同的正能量,為澳門或華人社會的發展進步作貢獻。

  褒揚仁者善德善行

  同善堂徵信錄毫無疑問是該堂一百二十五年以來開展同善公益事業的“簡誌”,其內涵是豐富而全面系統,體現了“凡事務求簡而明,公項從廉而簡,有善必錄”,據事直書的編纂原則。而對華人社會慈善義舉中湧現出來的眾多仁者之心、善人義舉的感人故事,更是如實記錄,褒揚了仁者的善德善行,彰顯了華人社會的真善美,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澳門同善堂的慈善精神財富,突出了華人慈善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披覽全書,呈現的是慈善公益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廣及生活救濟、醫療衛生、賑災救助、老人健康、人才教育、中華文化傳承、慈善公益事業多元發展的圖景。

同善堂的義學服務

孕婦掛號領薑醋金白米單據,同善堂徵信錄內詳細列明每年發放薑醋金白米開支明細。

同善堂的月會服務

 

  開誠布公徵信於民

  用編印徵信錄的方式公開公益慈善收支及項目內容,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徵信於民,是中國傳統善堂善會沿用已久的好辦法。澳門同善堂傳承了這個優良傳統,其徵信錄一個主要方面是刊載了倡建同善堂總例及適應慈善救濟公益發展需要而制訂的各種條議、大公堂、醫堂、祿位堂規章與補充規定等綱要性文件,詳載該堂公推總理等原則及領導架構產生辦法、堂務的運作機制及其特點,同時介紹了該堂各分支機構的職責與運行情況。這樣做一是有利於同心向善者可以明晰同善堂的宗旨和職責,二是有利於社會各界根據該堂的總則和規章監督指導慈善活動開展,三是有利於集思廣益共襄善舉,和衷共濟,使同善事業謹始慎終,以垂永遠。

  取諸公眾用諸公益

  涓滴為公,取之於公眾,用之於公益,濟世濟人,以昭公道,是同善堂編印徵信錄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同善堂慈善公益能夠獲得社會各界長期不懈支持和鼎力相助的內在源泉。同善堂決策者認為“凡有善士捐資委辦善舉”是對同善堂的信任,更是社會的一種共同期待,廣為諮詢,將每年慈善救濟公益活動公諸於世,接受捐助者和社會公眾監督和指導,正是體現其公正大義、徵信於社會大眾的最佳方式和平台。因此開誠公佈羅列歷年慈善活動的具體內容,公開歷年各種慈善經費的來源及其舊管、新收、支出和實在的詳細數目,說明其用途和成效,以群策群力同栽善果,就成為同善堂徵信錄所承載的一項重要工作。

同善堂徵信錄內清楚列明大公堂規條

列明各種條議

  同心向善福澤貧黎

  同善堂的故事都是圍繞同心向善、福澤貧黎、造福社會的行善故事而展開的。故事的主人翁或為善長仁者,或為華商殷戶社會精英,或為商舖商號機構,或為救死扶傷的醫者,或為普通的社會成員,每當遭遇大災大難或社會大眾需要幫助時,都毫不吝嗇地出錢出力,全力支持同善堂博施濟眾、助貧扶弱的慈善公益事業,懷仁者之心,行善義之舉,造福社會。

  言傳身教細雨潤物

  同善堂徵信錄所記載的感人慈善故事,其重點不是記載他們的豪言壯語、委婉動聽的故事情節,而是凝聚在具體而翔實的捐助經費的數字之中,表現在他們長期以來“言傳身教、細雨潤物”踐行同善慈善公益的具體行動之中。據一九四○年該堂徵信錄記載,戰時一九三九年經崔諾枝募捐的藥劑款西紙共二千五百元,由李際堂、崔六等一百二十家個人商號商舖當押行住家及無名氏到堂捐助藥劑款五千四百五十四元九毫二仙,高可寧、崔六、區照記、梁彥明等捐助的施衣施粥款共銀一千四百一十元六毫三仙,為同善堂藥局捐助的有傅德蔭、高可寧、英華寶號、蔡文軒、當押行、徐佩之、譚植楠、馮養、陸電明、陳作卿、姚伯泉、黃渭林、梁永馨寶號、陳伯墉、黃仲良、李如楷等緣部以及社會各界善長等,共捐銀二萬八千七百三十八元八毫六仙等。這些捐款數字所體現和講述的是華人社會各個階層為奉獻大愛而譜寫的感人至深的慈善公益故事。

徵信錄內展示了當時煮粥粥場的情況

一九四二年同善堂施粥徵信錄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7年9月11日,B4版:特刊

館址

澳門庇山耶街55號

顯示於地圖

參觀時間

開館時間: 9:30 - 17:30

(逢週二及法定假期休館)

聯絡方式

電話:+853 2838 9773

電郵:tst.haeh@gmail.com

 

網站瀏覽計數

00472495
2025-10-10 11:09